第22章 铁腕定乱象,神药显威名

打谷场救治点初显成效的消息,仿佛长了翅膀,一夜之间传遍了死气沉沉的城西。次日天还未亮,原本只聚集了几十人的打谷场外,便黑压压地涌来了数百甚至上千人。

拖家带口,搀扶着病患,甚至还有人用破门板抬着奄奄一息的亲人,将本就不宽敞的入口堵得水泄不通。绝望的人们如同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,拼命往前挤。

“大夫!救命啊!先救救我的孩子!”

“让我们进去!我们快不行了!”

“凭什么他们在前面?我们来得更早!”

哭喊声、哀求声、争吵声、病人痛苦的呻吟声混杂在一起,震耳欲聋。空气中弥漫的恶臭更加浓烈,混合着汗水、污秽和浓重的绝望,几乎令人窒息。几个沈府护院试图维持秩序,却很快被人潮冲散,险些拔不出刀来。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秩序,瞬间崩塌。

棚区内,小翠和几个帮忙的下人看着外面如同炼狱般的景象,吓得脸色惨白。

“大小姐,这……这可怎么办?”小翠声音发颤,几乎要哭出来,“人太多了!根本管不过来!”

沈清微站在临时搭建的、用于存放药品的棚子门口,看着眼前混乱不堪的场面,眉头紧锁。她预料到会有人来求助,却没想到场面会失控到这种地步。这样下去,别说救人,恐怕会先发生踩踏,造成更多伤亡,甚至让疫情在这里集中爆发。

“慌什么。”沈清微的声音不大,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静。她转身,从角落里拖出一个半人高的木箱,示意两个护院将木箱抬到入口处最显眼的位置。

她深吸一口气,提气运力——这是她穿越后摸索出的、能让声音传得更远的小技巧,随即站上木箱,清亮而严厉的声音瞬间压过了嘈杂的声浪:

“所有人都安静!听我说!”

混乱的人群被这突如其来的、清晰有力的女声震慑,动作不由一顿,纷纷抬头望去。只见一个身形纤弱、面容清丽的年轻女子站在木箱上,目光锐利如刀,扫视着每一个人。

“这里是救治点,不是菜市场!想活命的,就给我守规矩!”沈清微的声音带着凛冽的寒意,“从现在起,所有人,按先来后到,后退!排成队!不许喧哗,不许插队!互相拥挤推搡者,一律赶出去!”

她指向旁边临时清理出来的一片空地:“家属,一律到那边等候,不得靠近隔离区!只留一个能说清病情的人陪同病人排队!”

“我这里人手有限,药品也有限!只能优先救治还有希望的人!”她加重了语气,“谁敢在这里闹事、冲撞、不守规矩,耽误了救治,那么对不起,你们和你家病人的机会,就此作废!永远不予救治!”

“护院听令!”沈清微看向那几个勉力维持秩序的护院,“凡不听号令、扰乱秩序者,首接拿下,扔出去!不必留情!”

“是!”护院们得了明确指令,精神一振,立刻亮出兵刃,将几个还在往前挤、口出秽言的人毫不客气地推搡出去,瞬间镇住了场面。

沈清微的这番话,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近乎冷酷的决绝,像一盆冰水,浇灭了人群的狂热和混乱。人们看着那些被毫不留情推出去的闹事者,再看看木箱上那个眼神锐利、气势迫人的年轻女子,以及旁边虎视眈眈的护院,心中的恐惧和求生的渴望交织,终于渐渐冷静下来,开始在护院的呵斥下,不情不愿地后退、排队。

场面初步得到控制,沈清微立刻跳下木箱,对小翠和几个昨天表现比较机灵的本地帮手道:“你们几个过来,我教你们怎么做。”

她拿出几卷不同颜色的布条,快速讲解:“看清楚,红色,代表病情危重,必须立刻处理;黄色,代表病情较重,需要尽快处理;绿色,代表病情相对较轻,可以稍后处理;黑色……”她顿了顿,“代表己经没有救治希望,或者己经……死亡。你们的任务,就是快速判断病人情况,给他们系上相应的布条,然后引导到不同的等待区域。”

这套来自现代急诊的“分诊”理念,对于小翠等人来说闻所未闻,但沈清微解释得清晰明了,配合简单的判断标准(呼吸、意识、体温、呕吐腹泻程度等),她们很快就掌握了要领。

“大小姐,这样……能行吗?”一个本地帮手有些迟疑。

“按我说的做,能救更多的人。”沈清微不容置疑。

很快,一套简易但高效的分诊流程开始运转。小翠等人站在队伍前端,快速评估病人,系上布条,护院则根据布条颜色,将病人引导至不同的临时等待区。红色标记的病人被最优先送入隔离棚,由沈清微亲自诊治;黄色标记的则由她指导其他粗通药理的帮手进行初步处理和观察;绿色标记的则先安置在相对外围的区域,发放口罩和基础药物。

这套看似简单的分级处理,极大地缓解了核心救治区的压力,保证了最危重的病人能第一时间得到救治,效率肉眼可见地提高了数倍。

同时,沈清微强制推行更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措施。所有进入打谷场范围的人,无论病人还是家属,都必须佩戴她分发的简易口罩。她让护院和帮手严格把守各个区域入口,严禁家属随意进入隔离棚探视。

“把那几桶消毒水按比例稀释,用喷筒,早中晚三次,把整个打谷场,尤其是人多的地方、隔离棚内外、还有那边的简易茅厕,都给我仔仔细细喷洒一遍!一点死角都不能留!”沈清微指挥着人手,“还有,告诉所有人,喝水必须喝烧开的!那边新挖的水井,派人守着,取水后必须立刻盖好!”

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再次弥漫开来,虽然不好闻,却莫名地让人安心。

在相对有序的环境和严格的防疫措施下,“清瘟散”和“清瘟丸”的神奇效果开始真正显现。

那些被标记为红色的危重病人,在沈清微结合皮下补液、针灸(缓解剧烈呕吐和腹痛)以及“清瘟散”汤剂的治疗下,原本濒临死亡的状况竟以惊人的速度稳定下来。高烧开始退去,剧烈的上吐下泻得到缓解,原本涣散的眼神也渐渐恢复了些许神采。

服用“清瘟丸”的黄、绿色标记病人,康复速度更是喜人。往往一两天内,症状就明显减轻,三五天后,不少人己经能够下地行走,胃口也逐渐恢复。

“活了!真的活了!我家狗蛋昨天还翻白眼,今天就能喝粥了!”

“这药太神了!比以前吃的那些都管用!”

“沈大夫真是活菩萨!她定的规矩虽然严,但都是为了咱们好啊!”

起初,许多人对沈清微那些“不近人情”的规矩颇有怨言,觉得她一个年轻女子太过严苛霸道。但当他们亲眼看到混乱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,看到原本必死的亲人奇迹般地好转,看到严格的隔离消毒确实让新发病的人少了,那些不满和抗拒,悄然变成了深深的信服和敬畏。

人们开始自觉地遵守秩序,排队时不再喧哗拥挤,家属们也老老实实地待在指定区域,甚至主动帮助维持环境卫生,捡拾垃圾,看到有人不戴口罩还会主动上前提醒。看向沈清微的眼神,充满了感激和依赖。

随着前来求治的病人越来越多,打谷场原有的几个棚子很快就不够用了。沈清微当机立断,指挥众人:“去附近拆些没人住的破屋,把木头、芦苇席都搬过来!还有我们带来的油布,都用上!在打谷场周围,再搭几排隔离棚!”

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,一排排简易却相对独立的隔离病房,如同雨后春笋般在打谷场周围快速搭建起来。虽然简陋,但每个小隔间能容纳两到三名病人,极大地提高了收容能力,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临时救治营地,有点像后世“方舱医院”的雏形。

为了进一步稳定人心,消除恐慌,沈清微又让人找来几块大木板,用木炭在上面写上大字告示,张贴在入口最显眼的地方。

告示上,不仅有救治点的规章制度,还有每日大致治愈的人数、死亡人数(虽然残酷,但沈清微选择有限度地公开,并强调治愈比例在逐步提高),以及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的防疫要点:勤洗手、戴口罩、不喝生水、不吃生冷食物、及时清理呕吐物和排泄物等等。

信息的公开透明,如同定心丸,让那些在绝望和谣言中备受煎熬的百姓,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。虽然依旧忧心忡忡,但至少有了一丝秩序感和确定性,不再像没头苍蝇一样恐慌。

城西这片被遗忘角落搞出的“大动静”,以及肉眼可见的成效,终于传到了官府的耳朵里。京兆尹派来的官员,带着怀疑和审视的态度前来查看。当他看到原本混乱不堪、尸横遍野的贫民区,如今竟出现了一个秩序井然、管理严格、且似乎真能救活不少人的救治点时,震惊之情溢于言表。

虽然他对沈清微一个年轻女子能有如此手段和“神药”将信将疑,但眼下控制疫情是头等大事。死马当活马医,控制住局面总比放任自流强。一番权衡后,京兆尹象征性地派遣了一小队约二十名官兵,前来“协助沈大夫维持秩序”。

这队官兵的到来,虽然人数不多,但官府的介入,无疑为沈清微增添了几分威慑力,让她在管理上更加得心应手,也让她能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救治本身。

救治点走上了正轨,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救治,沈清微“活菩萨”、“女华佗”的名声在城西乃至整个京城底层百姓中越传越响。

然而,就在一切似乎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,沈清微的心头却蒙上了一层越来越重的阴影。她再次进入【药灵空间】。

空间内,原本郁郁葱葱的药田,此刻却显得有些稀疏。尤其是种植黄连、白头翁、马齿苋等几味“清瘟”系列核心药材的区域,几乎被采摘一空,只剩下些零星的幼苗。炼制台上,储存“清瘟散”和“清瘟丸”成品的玉瓶,也己见了底。

这几日救治的病人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,“清瘟”药物的消耗速度远超她的预期,更超过了空间内药材的再生速度和她炼制的速度。她的“医术值”也因连续炼药和使用【病理溯源】而消耗巨大,升级空间、加速药材生长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。

没有药,再完美的管理和防疫措施,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
看着空间角落里仅剩的最后一小批药材,沈清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。药材危机,己经迫在眉睫。如何获得大量的、合格的药材,支撑这个越来越庞大的救治点运转下去?

这,成为了比瘟疫本身更让她头疼的难题。她必须尽快找到解决之道,否则,这好不容易点燃的希望之火,随时可能熄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