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红尘记忆

千金当道 勇敢的白止 5936 字 2025-04-16 09:43

盛世华章·青史流芳 第三章:红尘记忆

历经连番风雨,大庸终于在沈思晚与沈辰的殚精竭虑下,重回安宁昌盛。城郭之中,百姓安居乐业,孩童们的欢声笑语、商贩们的吆喝叫卖交织成一曲尘世烟火的乐章。

沈思晚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,漫步于城中旧巷。巷陌深深,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如镜,两侧的屋舍虽略显斑驳,却处处透着生活的痕迹。行至一处熟悉的小院门前,她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。

这是她儿时的居所,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。那时,父母尚在,一家人围坐于庭院中的槐树下,笑语晏晏,父亲讲述着沙场征战的故事,母亲则温柔地为她和沈辰缝制新衣,针脚里满是爱意。而如今,庭院荒芜,杂草丛生,门锁早己锈迹斑斑,只有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,似在守望着曾经的时光。

沈思晚轻轻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门,踏入庭院。微风拂过,槐花落了一地,宛如一场洁白的雪。她俯身拾起一瓣,放在掌心,思绪飘远。曾经,她与沈辰在这里嬉戏玩耍,捉迷藏、荡秋千,无忧无虑的日子仿若昨日。

“阿晚,你怎么来了?”沈辰的声音在身后响起,他寻着她的踪迹找来,见她一脸怅惘,心中了然。

沈思晚回首,微微一笑:“只是忽然想起了小时候,便想来看看。”

沈辰走近,与她并肩而立,目光扫过庭院:“这里承载了我们太多回忆,虽物是人非,但也是我们一路守护大庸的初心所在。”

二人缓缓踱步,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。墙角处,那口古井依旧,沈思晚记得,夏日里,她与沈辰常从井中汲水,泼洒在庭院中降温消暑,清凉的井水溅湿衣衫,笑声回荡在小院上空。还有那间堆放杂物的偏房,曾是他们秘密的“基地”,藏着从外面捡来的“宝贝”,或是一颗漂亮的石子,或是一只断了翅的蝴蝶,在孩子的眼中,都是无比珍贵的珍藏。

从旧居出来,沈思晚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。这些记忆如同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,注入她的心田。她深知,自己所做的一切,不仅是为了大庸的百姓,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承载的亲情、友情与无数美好的过往。

回到府邸,沈思晚坐在书房,铺开宣纸,决定将这些记忆中的温暖画面绘制成图,留存后世。她拿起画笔,蘸墨勾勒,一笔一划间,童年的小院、父母的笑容、与沈辰的嬉戏场景渐渐浮现纸上。

沈辰推门而入,见她专注作画,便静静站在一旁观看。待画作完成,他赞道:“阿晚,你画得真好,这些记忆是大庸的根,也是我们的魂。”

沈思晚轻轻吹干画上的墨渍,将画卷小心卷起:“是啊,无论将来如何,我们都不能忘了这些。如今大庸步入盛世,可我总觉得,还缺些什么。”

沈辰微微皱眉,思索片刻:“我懂你的意思,物质的繁荣固然重要,但文化的传承、精神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。或许,我们可以在城中修建一座文史馆,将大庸的历史、传说、技艺都收纳其中,让后人知晓先辈们的奋斗,铭记这片土地的根脉。”

沈思晚眼睛一亮:“阿辰,你这主意甚好!如此一来,不仅能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,还能让大庸的文化源远流长。”

二人商议己定,便着手筹备文史馆之事。他们广邀文人墨客、能工巧匠,收集古籍文献、历史文物,绘制大庸山川地貌图、英雄人物像。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,文史馆终于落成。

开馆之日,大庸城万人空巷,百姓们纷纷涌入馆中,惊叹于那些古老的传说、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详实的历史记载。孩子们围坐在老艺人身边,聆听着先辈们征战沙场、开疆拓土的故事,眼中满是崇敬与向往。

沈思晚与沈辰站在馆中,看着眼前的景象,相视而笑。这些红尘记忆,化作了大庸最宝贵的财富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庸人,让他们在盛世的繁华中,不忘来路,坚守初心,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奋勇前行。

盛世华章·青史流芳 第三章:烟火人间

大庸城的集市,永远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。阳光倾洒而下,给青石板路铺上一层暖金,道路两旁,店铺鳞次栉比,幌子随风轻摇,吆喝声、谈笑声交织成一曲最生动的市井乐章。

沈思晚与沈辰今日特意换上了寻常衣衫,漫步于这繁华街巷,融入百姓之中,感受着大庸城独有的烟火气息。街边,热气腾腾的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,琳琅满目的美食散发着香气。

“阿晚,瞧那儿,是你最爱吃的糖蒸酥酪。”沈辰眼神明亮,指着不远处一个不起眼的小摊。摊主是位笑容和蔼的老妇人,正手脚麻利地将一碗碗精致的酥酪递到顾客手中。沈思晚笑着快步过去,还未开口,老妇人便热情招呼道:“姑娘、公子,来尝尝刚出锅的酥酪,香甜可口,包您满意!”沈思晚接过碗,轻轻舀起一勺放入口中,那细腻柔滑、甜而不腻的滋味瞬间在味蕾散开,她满足地眯起眼睛:“阿婆,您这手艺真是一绝,许久未尝,愈发美味了。”老妇人笑得眼睛眯成缝,连声道谢。

付过钱,二人继续前行,只见一群孩童嬉闹着跑过,手中高举着红彤彤的糖葫芦,晶莹的糖衣在日光下闪烁着光泽。沈思晚心中一动,对沈辰说:“阿辰,我也想吃糖葫芦了。”沈辰宠溺一笑,拉着她走向卖糖葫芦的小摊。那摊主是个年轻后生,见二人走来,忙挺首身子,拿起一串最大最红的糖葫芦递上:“公子、姑娘,这串山楂个大籽少,甜得很嘞,您二位尝尝。”沈思晚接过,轻轻咬下一颗山楂,酸甜的滋味在口腔中蔓延,她的脸上洋溢出纯真的快乐,仿若回到了年少时光。

此时,集市中央围了一群人,叫好声不断。二人好奇凑近,原来是几位杂耍艺人正在表演喷火绝技。艺人深吸一口气,猛地喷出一道火焰,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呼。沈思晚也不禁鼓掌叫好,转头对沈辰说:“大庸如今真是处处透着生机,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”沈辰点头赞同:“这都是你我共同努力的结果,看着大家如此欢乐,一切辛苦都值得。”

正说着,旁边一位卖刺绣手帕的姑娘怯生生地走上前,向沈思晚福了福身:“姑娘,您瞧这手帕,绣的是咱们大庸城的标志性景致,买一块作个纪念吧。”沈思晚接过手帕,只见上面绣着大庸的城楼、护城河,针法细腻,栩栩如生,她爱不释手:“绣得真好,这手艺可不一般。”说罢,爽快地买下几块手帕,姑娘连声道谢,眼中满是欢喜。

逛完集市,二人来到河边。河面上游船悠悠,船家的歌声悠扬飘荡。他们租了一条小船,顺水而下。微风拂面,带来丝丝凉意,沈思晚靠在沈辰肩头,轻声说:“阿辰,此刻的宁静祥和,我盼了许久。愿往后的日子,大庸永远这般繁荣,百姓都能尽享太平。”沈辰揽紧她,目光坚定:“定会如此,我们守护的不只是这片土地,更是这万家灯火、烟火人间。”

小船行至一处静谧岸边,沈思晚抬眼望去,不远处便是那座刚刚落成的文史馆。白墙黛瓦,庄重而典雅,在绿树环绕下静静矗立,似一位无言的守护者,承载着大庸的过往与未来。她心中一动,对沈辰说:“阿辰,咱们去文史馆看看吧,如今它己成了百姓汲取精神滋养的地方,我想去瞧瞧大家的反响。”沈辰点头,划船靠岸。

二人走进文史馆,馆内人头攒动,却井然有序。老人们带着孩童,逐幅观摩墙上的历史画卷,讲述着先辈们的英勇事迹;文人墨客们围坐一处,研讨古籍中的智慧;还有手艺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,引得众人啧啧称奇。看到这一幕,沈思晚与沈辰相视而笑,满心欣慰。这些记忆、这些传承,如同点点繁星,照亮了大庸前行的道路,让这座城在盛世的浪潮中,稳稳扎根,向着无尽的辉煌奋勇进发。

而在文史馆外,大庸城依旧是烟火升腾,人来人往。集市上的喧嚣、孩童们的欢笑、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模样,交织成一幅永不落幕的盛世长卷,镌刻着沈思晚与沈辰守护大庸的传奇,也续写着大庸人未来的美好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