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章 就读经书

千金当道 勇敢的白止 2920 字 2025-04-16 09:43

第十二章 就读经书

风波渐息,大雍重归安宁,京城的繁华如春日繁花,愈发灿烂。楚楚与胡九辰并未松懈,依旧在朝堂与江湖间奔忙,为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太平倾尽全力。而公主在经此一事后,深知治国不仅需谋略武备,更需文治教化,遂下令在京城设立皇家书院,广纳贤才,研习经典,期望为大雍培育栋梁之材。

楚楚听闻此讯,心中一动,向公主进言:“陛下,臣以为可在书院中增设一门经史研读之课,令学子们通读古籍经书,明晓古今兴替、为人处世之道。如此,方能培养出德才兼备之士,为大雍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。”公主深以为然,当即准奏,并钦点楚楚兼任书院讲师,负责教授经书课程。

楚楚领命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她虽自幼习武,走南闯北间积累了诸多见识,但面对这传道授业之重任,仍觉压力如山。为备好课程,楚楚闭门谢客,整日埋首于书房,研读各类经典。从《诗经》的风雅颂,到《论语》的仁礼智,她逐字逐句剖析,力求将其中深意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子。

开课当日,皇家书院内气氛庄重而热烈。莘莘学子齐聚一堂,目光热切地望向讲台,期待着这位名动京城的凌先生开讲。楚楚一袭素衣,端庄优雅地走上讲台,她目光扫过台下,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。“诸位学子,今日起,咱们便一同踏入这经史的浩瀚海洋。经书,乃先人的智慧结晶,蕴含着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至理。望大家潜心研读,汲取养分,日后为大雍发光发热。”楚楚声线清脆,话语如珠落玉盘,传入每一位学子耳中。

课堂上,楚楚引经据典,旁征博引,将晦涩难懂的经文与当下时事、生活实例相结合,娓娓道来。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,不时提笔记录要点,沉浸在知识的熏陶之中。有学子问道:“先生,《论语》有云‘君子不器’,学生愚钝,不解其意,还望先生解惑。”楚楚微笑着点头,耐心解释:“所谓‘君子不器’,是指君子不应像器具那般,仅有单一的用途。君子当博学多能,心怀天下,不拘泥于一隅,如此方能应对世间万变,担当起家国重任。就如我大雍如今繁荣昌盛,正需各位不拘一格,全方位提升自己,为大雍添砖加瓦。”

胡九辰时常前来探望,看着楚楚在讲台上侃侃而谈、意气风发的模样,心中满是爱意与骄傲。课后,他会帮楚楚整理书卷,打趣道:“楚楚,你如今这先生的派头,可比我这江湖大侠威风多了。”楚楚白他一眼,笑道:“少贫嘴,我这是为大雍的未来尽力,你也别闲着,多去江湖上转转,看看有没有不安分的苗头。”

随着时间推移,皇家书院声名远扬,各地学子慕名而来。楚楚所教的经书课程更是成为书院招牌,培养出一批批精通经史、心怀大义的青年才俊。这些学子步入仕途后,或在朝堂首言进谏,推动改革;或赴地方为官,造福百姓,为大雍的持续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而楚楚,在教学相长中,自身对经书的理解也愈发深刻。她时常组织学子们开展经史辩论会,鼓励大家各抒己见,碰撞思想火花。在一场关于“义利之辨”的辩论中,学子们唇枪舌剑,争论不休。楚楚在一旁聆听,适时引导,让大家明白在大是大非面前,当舍利取义,为正义挺身而出。

这日,公主亲临书院视察,看到学子们朝气蓬勃、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,对楚楚的教学成果赞不绝口:“凌爱卿,你这经书课教得甚好,为大雍培育了如此多的可用之才,功不可没。”楚楚跪地谢恩:“陛下谬赞,臣不过是尽了分内之责,愿大雍在这些学子的努力下,长治久安,永享盛世。”

此后,皇家书院在楚楚的悉心耕耘下,成为大雍的文化灯塔,照亮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前行的道路。而楚楚与胡九辰,依旧携手奋进,一文一武,守护着大雍的江山社稷,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篇章,让大雍的辉煌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。